2025年10月9日,为维护银行体系流动性合理充裕,中国人民银行以利率招标方式开展11000亿元3个月期买断式逆回购操作。鉴于10月份有8000亿元同期限逆回购到期,此次操作实现净投放3000亿元中期流动性。央行开展如此大规模的逆回购操作,不仅是技术上的流动性管理,更具有深刻的政策信号意义。这一操作清晰释放出央行积极应对潜在流动性缺口、稳固资金面的明确信号,蕴含着稳增长、稳预期与防风险的多重考量。
央行选择在节后首个工作日立即出手,是对10月份乃至第四季度复杂流动性形势的前瞻性、针对性应对,凸显了在复杂内外环境下货币政策精准调控、有的放矢的取向。这次操作背后,皆在应对资金面潜在三重收紧压力。
首先,政府债券较大规模发行引起市场资金趋紧。9月份全国共发行地方债12843亿元,净融资额为11056亿元,发行量和净融资额均创年内新高。按照计划,今年新增地方债和超长期特别国债均在10月份发行完毕,将继续吸纳市场资金。央行开展逆回购操作,精准地对冲政府债券大规模发行带来的流动性压力,这是货币政策与财政政策协同、稳定市场预期的关键之举。
其次,政策性工具发力引致资金需求上升。9月29日,国家发改委宣布加快推进5000亿元新型政策性金融工具相关工作。该工具全部用于补充重大项目资本金,预计有望撬动约5万亿元新增投资,意味着商业银行体系需要为此提供规模庞大的配套贷款。信贷的快速扩张本身会通过货币乘数效应,衍生出大量的存款创造,并同步消耗银行的存款准备金,从而对银行体系流动性形成结构性压力和缺口。央行的逆回购操作,正是为了主动、及时地填补银行体系资金缺口。
再次,季节性因素扰动下的基础货币回笼效应。由于10月份国庆中秋长假原因,公众持有现金需求季节性攀升。同时,财政税收上缴使得财政存款呈现季节性增多。这两者都会引起基础货币从银行体系回笼,形成短期且强有力的流动性收紧效应。央行选择在节后开展买断式逆回购操作,能够缓解季节性扰动下的短期资金回落压力。
此次央行选择了买断式逆回购而非传统工具,具有显著的优势。买断式逆回购期限更长且无需抵押品,能有效覆盖财政发债的高峰期,提供稳定的中期资金支持。采用多重价位中标机制,市场化程度更高,有助于形成更合理的利率价格,提升资金配置效率。提前公告并大额操作,对金融市场释放出积极宽松信号,从而有效管理市场预期,尤其对利率敏感的金融、地产等板块形成重要支撑。
此次操作不应被孤立看待,而应被置于2025年下半年以来中国货币政策持续演进、不断加力的大框架中理解。三季度以来央行逐步加大了中期流动性投放的力度和频率,无论是MLF的连续加额续作,还是买断式逆回购操作规模的提升,都显示出央行加大资金投放和主动维护流动性充裕的决心。同时,流动性供给不仅要扩量,更要提质,体现出从总量支持到结构引导的深化,确保资金精准流向重大战略和薄弱环节。
展望四季度,或将陆续出台新一轮稳增长政策,核心是财政加力、货币宽松。货币政策的目标较为明确,将进一步提高前瞻性、针对性、有效性,保持流动性充裕,使社会融资规模、货币供应量增长同经济增长、价格总水平预期目标相匹配。面对10月及后续仍有大量逆回购和MLF到期,央行大概率会延续买断式逆回购+MLF续作的组合拳模式,通过多种工具并联,持续向银行体系注入流动性。在政府债供给持续、信贷需求回暖的背景下,还可能酝酿新一轮降准。
更重要的是,财政政策与货币政策将进一步协同发力、形成合力,更好地推动经济高质量发展。一方面,国债已成为两大政策协同的核心纽带,未来央行将继续通过买卖国债来调节流动性。这不仅能平滑财政发债的冲击,促进债券市场健康发展,还能提升货币政策传导效率。另一方面,财政部与人民银行依托联合工作组机制,持续深化政策协同,充分发挥财政资金的引导和杠杆功能,有效带动更多金融资源精准流向实体经济的关键领域与薄弱环节,为实现经济回升向好提供坚实有力的支撑保障。
股指配资网提示:文章来自网络,不代表本站观点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