本周,乌克兰东部、中部和南部多地再遭夜间空袭,导弹和无人机一起上,基辅警报不断。与此同时,波兰东部的防空雷达也很忙,战机起飞待命,边境口岸加强检查。前线火线往上提,后方电网再挨打。简单说,战况在加速,外溢风险在抬头。
先看前线。俄方放出的视频里,重装甲顶着炮火往前拱,伴着一轮又一轮能自己找准目标的大炸弹,乌军前沿阵地被连续压制。地面推进不快,但火力很密。然后是步步试探的小穿插,小股步兵找缺口,推土机式地咬住了不放。
接着是后方打击。几晚连着飞来一批批无人机,指着电站、变电所和修复中的输电线去。因为这个,乌克兰多地又限电,企业排班打乱,地铁口的应急照明重新开。俄军的算盘很直白:冬天前多拆点乌方后勤,再在地面上多挤出几公里。
外溢也更明显。波兰多次通报有“可疑目标”靠近边境,必要时短时封停和分流,地面防空进最高戒备。同一时段,北约几个国家的战机轮流起飞伴飞监视。所以,虽然打的是乌克兰,压力已经压到了邻国门口。
欧洲这边也在加码。欧盟说要把军工厂再拧一圈,强调秋季前把各国承诺的那一批炮弹尽量送到前线。去年春天没完成的“百万人份”,今年拉到更高档,目标是把年产能推到两百万水平。还有,联合采购继续走,弹药口径尽量统一,省得到前线再改。
美国也在把工具箱往外掏。财政和商务部门酝酿新一轮限制,盯着中间商、船运和高端零件,同样想让俄罗斯更难绕路。与此同时,援乌清单里添了防空弹、反无人机设备和维修件,尽量补乌军的缺口。
这套组合拳能有多大用?在战场上,炮弹就是命门。多来一车,前线火力就不断档,阵地不容易被推穿。但同样要看到,乌军不只缺弹,还缺炮管寿命、炮手、观测设备和车辆,运到线上的效率就是另一条线,这些不是一纸计划能立刻补齐的。
经济上,制裁是慢刀子。高端芯片、设备、保险、运费都涨了,俄罗斯的成本被抬高,科技进口受限,长期吃亏。可结果也很现实,人家换路子走了,东边市场、影子船队、本币结算都在用,收入在波动里扛着,没到塌架的地步。
乌克兰的政治信号也在调整。泽连斯基最近几次采访里,把“赢”的定义说得更务实些:法律上不承认被吞并,军事上先稳住全国运转,防线能守住就算赢下一步。同样,他在对外上继续拉盟友,在对内上给长期打下心理预期。
说回前线的“新三样”。无人机、电子干扰和小队穿插,现在几乎是每天的基本操作。乌军用小四轴配投弹,盯着战壕、火炮阵地、补给车去;俄军也上了大量自杀机,盯乌军火炮和集结点。谁看得远、算得准、飞得多,谁就把对手的脑袋按在地上。
更远的打击,同样靠无人机撑住存在感。过去一年多,俄境内多个机场、军工设施和燃料库挨过远程无人机,时不时能看到大飞机受损和库房起火。这类打击成本低、风险可控,而且能拉响对方的防空、扰乱后勤,效果不靠一次爆炸看,要看累积。
再说非对称手段。乌方特种分队在占领区搞侦察、拆铁路、切通信,这些都在持续。俄方也不闲着,在乌后方打火车站、桥梁和军工车间。你来我往,都是用小投入撬对方的大麻烦,掰手腕不是只看正面冲锋。
外界关心的“北溪”案,还没盖棺。德媒、北欧多国调查都公布过片段:海底炸点、租船线索、爆炸物残留,但到现在没有司法层面的最终认定。从作战逻辑看,这类行动就是把战火延展到能源、舆论和心理层面,谁干的需要证据,说死了就越过线了。
和谈呢?短期看不着。双方都想在下棋前多抢地盘,俄军要把前线再压一压,乌军要等补给满格再找机会。同样,欧盟和美国的支持不会停,俄罗斯的动员和军工也在加班。战线还会拉锯,民间的停电、物价和避难也会跟着起伏。
夜里,在乌东一条泥泞的战壕边,一名士兵蹲下身,把一架四轴无人机托到空中,手边摆着三块电池,远处有低沉的轰鸣,他把天线抬高了两指。下一轮火力和反火力,会把战线推前几公里,还是把谈判推近一步?
股指配资网提示:文章来自网络,不代表本站观点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