图片
《辅行诀》全称《辅行诀藏腑用药法要》为著名医药学家、道教上清派宗师陶弘景所著。然而这本著作并非像其他医书一样,经历代医家之手而流传于世,而是失传千载后重见天日。
相传在20世纪初战乱年代,莫高窟藏经洞被当家道士王圆箓发现,几经上报均未引起清政府当地官员重视,不出数年便被英法探险家在清政府授意下洗劫无几,本书则被道士藏下,未遭厄运。1918年河北威县张渥南先生途径敦煌千佛洞,于道士手中购得此卷,传于嫡孙张大昌先生,原书在文化大革命时被毁,现传版本为张大昌先生及门人据回忆复原而得。
图片
图为王圆箓道长
《辅行诀》顾名思义,乃为道家佐辅修行之作。书中载:“隐居曰:凡学道辈,欲求永年,先须祛疾。或有夙痼,或患时恙,一依五脏补泻法则,服药数剂,必使脏气平和,乃可进修内视之道。不尔,五精不续,真一难守,不入真景也。”此书承袭《内经》、《本经》和失传典籍《汤液经法》,展示了不同于今日方剂体系的,精妙绝伦的经方制方法度。
其中,十分让人痴迷的一组方剂,即是“六神方”,用于治疗外感天行之病,其名称取自天文,分别为“阳旦”、“阴旦”、“青龙”、“白虎”、“朱雀”、“玄武”,与上、下、东、西、南、北六合相应,合于天地四时之气化。
六神分别对应日、月,以及28星宿组成的四个星象;每神各含大、小两首方剂,一共12首。原书如是说:“弘景曰:阳旦者,升阳之方,以黄芪为主;阴旦者,扶阴之方,以柴胡为主;青龙者,宣发之方,以麻黄为主;白虎者,收重之方,以石膏为主;朱鸟者,清滋之方,以鸡子黄为主;玄武者,温渗之方,以附子为主。此六方者,为六合之正精,升降阴阳,交互金木,既济水火,乃神明之剂也。张机撰《伤寒论》,避道家之称,故其方皆非正名也,但以某药名之,以推主为识耳。”可见此书所载方剂,较《伤寒论》更接近《汤液经法》原貌。
特介绍如下:
图片
图片来自网络
阳旦汤
小阳旦汤
治天行发热,自汗出而恶风,鼻鸣干呕者方。
桂枝(三两) 芍药(三两) 生姜(二两,切) 甘草(炙,二两) 大枣(十二枚)
大阳旦汤
治凡病汗出不止,气息惙惙,身劳力怯,恶风凉,腹中拘急,不欲饮食,皆宜此方。若脉虚大者,为更切证也。
黄芪(五两) 人参 桂枝 生姜(各三两) 甘草(炙,二两) 芍药(六两) 大枣(十二枚) 饴(一升)
阴旦汤
小阴旦汤
治天行身热,汗出,头目痛,腹中痛,干呕,下利者。
黄芩(三两) 芍药(三两) 生姜(二两,切) 甘草(二两,炙) 大枣(十二枚)
大阴旦汤
治凡病头目眩晕,咽中干,每喜干呕,食不下,心中烦满,胸胁支痛,往来寒热者方:
柴胡(八两) 人参 黄芩 生姜(各三两) 甘草(炙,二两) 芍药(四两) 大枣(十二枚) 半夏(一升,洗)
青龙汤
小青龙汤
治天行,发热恶寒,汗不出而喘,身疼痛,脉紧者方:
麻黄(三两) 杏仁(半升,熬,打) 桂枝(二两) 甘草(炙,一两半)
大青龙汤
治天行,表不解,心下有水气,干呕,发热而喘咳不已者。
麻黄(去节) 细辛 芍药 甘草(炙) 桂枝(各三两) 五味子(半升) 半夏(半升) 干姜(三两)
白虎汤
小白虎汤
治天行热病,大汗出不止,口舌干燥,饮水数升不已,脉洪大者方:
石膏(如鸡子大,绵裹) 知母(六两) 甘草(炙,二两) 粳米(六合)
大白虎汤
治天行热病,心中烦热,时自汗出,舌干,渴欲饮水,时呷嗽不已,久不解者方:
石膏(如鸡子大一枚,打) 麦门冬(半升) 甘草(炙,二两) 粳米(六合) 半夏(半升) 生姜(二两,切) 竹叶(三大握)
朱鸟汤
小朱鸟汤
治天行热病,心气不足,内生烦热,坐卧不安,时下利纯血如鸡鸭肝者方:
鸡子黄(二枚) 阿胶(三锭) 黄连(四两) 黄芩 芍药(各二两)
大朱鸟汤
治天行热病,重下,恶毒痢,痢下纯血,日数十行,蠃瘦如柴,心中不安,腹中绞急,痛如刀刺方:
鸡子黄(二枚) 阿胶(三锭) 黄连(四两) 黄芩 芍药(各二两) 人参(二两) 干姜(二两)
玄武汤
小玄武汤
治天行病,肾气不足,内生虚寒,小便不利,腹中痛,四肢冷者方:
茯苓(三两) 芍药(三两) 白术(二两) 干姜(三两) 附子(一枚,炮,去皮)
大玄武汤
治肾气虚疲,少腹中冷,腰背沉重,四肢冷,小便不利,大便鸭溏,日十余行,气惙力弱者方:
茯苓(三两) 白术(二两) 附子(一枚,炮) 芍药(二两) 干姜(二两) 人参(二两) 甘草(二两,炙)
阅读上文不难发现,六神方与《伤寒论》所载多首方剂具有对应关系,部分方剂在药物用量上有所差别。六神方具有浓厚的道家色彩,以天人相应的思想制方并命名,或许可为更深层次理解《伤寒论》中相关方剂带来启发,值得细细品味参研。
满纸荒唐言
感谢阅读!
本站仅提供存储服务,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,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,请点击举报。股指配资网提示:文章来自网络,不代表本站观点。